万用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万用表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农产品进超市路在何方-【新闻】黑鳞剑蕨

发布时间:2021-04-20 13:28:25 阅读: 来源:万用表厂家

农产品进超市路在何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以及消费安全日益重视,生鲜产品在超市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生鲜超市应运而生,如以生鲜闻名的法国冠军超市已经在北京开店、北京王府井百货也联手伊藤洋华堂欲在京城开办生鲜超市等。而从销售终端的角度讲,要经营好生鲜超市,必须解决好生鲜产品的供应来源与渠道问题。这就与农产品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让尽可能多的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既能满足城镇消费者的生活需求,也有利于解决农民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为农产品顺利进入城镇消费市场打开了一条通道,这是一件有利于城市消费者和农民的大好事,也是一个关乎我国农业发展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大课题。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在我国城镇存在着大量的农贸市场,这种与我国目前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相适应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在极大地方便和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特别是新鲜果蔬的需要的同时,也存在着与现代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它必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为更现代、更符合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销售方式如生鲜超市所替代。在我国各地出现的“农改超”等就是这种转变趋势的集中体现。然而,“农改超”既然是农贸市场向现代连锁超市转型的过渡产物,是在中国消费市场现实中的一种探索,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我们关注农产品进超市的过程中,对“农改超”及相关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就不可回避。为此,本刊将从这期开始,就农产品进超市等相关内容进行报道与讨论,并欢迎业内朋友来电来稿,共同探讨这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到中国连锁超市如何发展的话题。2003年7月中旬,继南京市首家生鲜超市“大清河”开业后,“鑫荣”、“华宝”、“绿邦”等7家生鲜超市也先后亮相。然而好景不长,它们的存活期均未超过一年就纷纷“倒下”。今年7月上旬,南京龙蟠生鲜超市因经营难以为继而歇业。至此, 8家生鲜超市 “全军覆没”。2002年7月联华超市上海首家生鲜加强型超市福州店开业时,总经理王宗南表示,到2003年年底,联华超市将在沪上开出300家生鲜加强型超市。然而到目前为止仅开出3家。浙江首家“农改超”超市家友文苑店日销售额15万元左右,撇开原先店面的******投入不算,扣除130多名员工的工资加上电费、房租等费用后,平均日亏损5万元。厦门自2003年以来,共开了130家生鲜超市,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骑虎难下,平均每家日营业额不到2000元,毛利不足200元,长期处于严重亏损状态,难与农贸市场匹敌。鉴于厦门的现状,本来准备推广“生鲜超市”的广州,决定暂时按兵不动。这一切似乎都表明了“农改超”目前的尴尬处境。为什么专营农产品的生鲜超市受人冷落?农产品的超市化之路为何步履维艰?“农改超”陷入困境在越来越多的生鲜超市或经营转向或关门大吉的“气候”下,“农改超”似乎遇到了寒流,目前这种在全国各大城市大力推广的农产品超市化模式正陷入危机。“这不能说是某一种模式的失败,只能说搞生鲜超市的人不懂得超市的经营之道。”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博士说:“超市的经营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这其中商品的搭配也非常关键,单纯的生鲜超市,在目前的状况下确实是很难盈利的。”我国的“农改超”是国家改进“菜蓝子”工程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实施以来,涌现出了 “武汉模式”、“深圳模式”、“福州模式”等多种发展模式,但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农改超”只在极少数几个大城市取得了初步成功,大部分城市盲目兴起的“农改超”热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参与的企业陷入亏损的困境。为此,业内人士认为,落后的农贸市场的消亡和先进的农贸超市的兴起,只能是市场发育、市场竞争的客观产物,而不是政府行政干预的结果。这种“业态”变迁的自然规律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行政方式,单纯靠一纸行政命令或政策的一厢情愿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农改超”在某些地方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与这一地区的经济、人口、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也许这就是很多地方推广“农改超”失败的根本原因。苏果生鲜部经理王一功认为,单纯的“生鲜超市”目前无法盈利。他说,到目前为止,不管是洋卖场还是苏果的大卖场,纯粹的鸡鱼肉蛋菜经营没有一家不亏损,苏果把冷冻食品、盘菜、面食、南北货、干货等都算做是生鲜,也只能做到保本,最多微利而已。他毫不含糊地说,以为办个几百平方米的生鲜超市就能很快有回报,几乎是天方夜谭,农贸市场能做到的,生鲜超市不一定能办到,因为成本不一样。应该说,生鲜超市有相当数量的客户群,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社会群体就是它的客户定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消费者必然越来越多。因此,虽然目前在发展模式上存在着问题,但生鲜超市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农产品进超市关键在于价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市民日常买菜仍旧依赖面广量大的农贸市场,传统农贸市场在普通消费者中仍占据着主流地位。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便宜,可以讨价还价;网点多,可以就近购买;商品多,服务灵活,可以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这些方面超市显然处于劣势。“农产品一进超市,就不是农产品了,成了‘贵族’产品。中低收入人群当然不会去购买”,采访过程中,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说。对于服务与质量是否有助于人们选择去超市购买农产品,消费者的否定之声也时有耳闻。一位老年人说:“我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不需要超市给我洗得干干净净的包装好,而且超市里的菜质量也不一定好。我就喜欢到农贸市场去转悠,那儿的菜比超市便宜。” 价格似乎是影响人们去超市购买农产品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导致超市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呢?成本高应是原因所在。从上缴税金来看,农贸市场是交固定税,销量越大,税金分摊越薄,平均成本越低,而超市是交增值税(内含销项税),税金没有下降空间,成本自然无法降低。因此,尽管超市在服务、质量、品牌等各方面均优于农贸市场,但依然无法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果价格能降到与农贸市场一样或是更低,谁不愿意去超市买菜呢,那儿的环境比农贸市场可好多了。”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专家黄祖辉称,缺乏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导致了农副产品超市化进程缓慢。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式模式,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很少。无法按超市的质量标准提供大量高质农产品。供应链的短缺使得超市只能采取和农贸市场相同的进货渠道:批发市场。在进价相同的情况下,销售成本的高昂使得超市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这种产业链和供应链严重失衡的现状,是阻碍农产品超市化进程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农产品进超市是大势所趋“农改超”与农贸市场的区别是: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的连锁超市的经营方式。产品有产地、有质量标准、包装标准,有商标。它比农贸市场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品牌、声誉。它对所出售的每一份商品都以一个大型市场整体的身份向消费者负责。从以往农贸市场“卖商品”,转变为农贸超市卖“商品+服务”。然而推行“农改超”这几年来,农产品超化市的进程却增长缓慢。有关方面的调查表明,我国农副产品进入超市销售的比例依然不高。农副产品销售在超市销售总额中所占比例不超过三成。即使是在上海这个全国连锁超市业最发达的城市,农产品销售在超市销售中所占比例也不过25%。在上海市农产品需求总量中,超市农产品销售只占20%。据统计,我国目前仅有6%的农产品是由超市售出的。这表明我国农产品在城市的销售方式在经历了国营菜场时代和农贸市场时代后,要真正进入超市销售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农产品超市化的发展仍然乐观。专家们认为,尽管农副产品的超市化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数据和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欧美发达国家,80%至95%的农产品通过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店流通,绝大多数人们购买农产品是选择去超市。在阿根廷,也有大约40%的消费品由超市售出,部分商品比例已达到50%至70%。胡定寰博士说,其实我国的农产品进入超市应该已经达到了30%左右,虽然在水果、蔬菜方面人们去农贸市场居多,但在肉类、蛋、鱼等生鲜产品方面,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在超市消费。农产品全面进入超市时代,美国用了60年,欧洲用了40多年,超市业态在中国也仅仅出现了十多年,农产品的超市化就已经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难得。而且,胡博士认为,到2008年,超市将占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总额的50%。他同时表示,超市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将是中国农民走向市场的火车头。超市提升了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是推动农产品产销变革的一股“强大力量”。专家分析,农产品销售商业业态的变革必然来源于深厚的市场背景:首先,这是农产品销售进入品牌竞争阶段的标志和必然反映。目前农产品生产进入了一个相对过剩的时期,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根本办法是实现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创立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竞争愈演愈烈,销售业态的要“升级“是必然要求。其次是来自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一方面这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现代化、规范化的销售形式在解除人们对“餐桌污染”的担心、提升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信心方面具有传统农贸市场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三,这也是我国农业“入世”前后,农产品销售形式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建筑装饰

研究

仓储

新野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